洗地机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洗地机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学术利器支撑产业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1-05-16 01:22:00 阅读: 来源:洗地机厂家

-------“2011中国纺织学术年会”探索学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10月22日在上海松江落幕的“2011中国纺织学术年会”再次让人们感受到:学术不是冷冰冰的,它绝不是也不应该是空中楼阁,而是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在如何促进科技创新、如何加强学术与产业的有机结合等焦点问题上,与会人士各抒己见、积极探索。

基础研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纺织工业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推动行业科技进步的一种重要模式,使纺织行业获得了空前大的发展,中国由此成为当之无愧的纺织大国。然而,随着世界纺织产业大量转移至中国,昔日的欧美等纺织强国逐渐失去了研发动力,中国纺织工业的科技创新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因此,基础研究尤其是应用基础研究无疑将成为我国纺织工业必须加强的环节。正如本届大会上一些专家所言,当前的科研项目鉴定经常将技术描述为“国际先进”,今后要逐渐实现多种技术的“国际领先”和“国际原创”。

东华大学副校长俞建勇认为,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的发展中,纺织行业要承担起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的历史责任,高端纺织技术、材料、装备、信息化水平等必须要逐渐满足国际先进水平的需求,科技的原创、成果的转化有相当多的工作值得推进。

不少与会专家坦言,国内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等对纺织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可能尚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目前产业化的纺织科研成果,多数是从十多年甚至二十年前开始逐渐积累起来的,如果今天的基础研究不能有效开展,今后的行业科技进步将难以为继。

中国工程院院士郁铭芳、周翔希望通过学术年会这一高规格的平台,加强学术联合,引导注重研究工业领域的科学问题。他们强调,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及技术转移,纺织工业的主要工艺技术、装备体系等延续了发达国家的技术体系。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纺织大国,并担当起世界纺织产业升级重任的今天,这种技术体系面临很大的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对于一些人士持有的“纺织不是高科技产业”的观点,香港理工大学教授胡金莲发表了不同意见。她告诉记者,在工业革命等很多历史时期,纺织工业都是具有高技术的产业。当前,在医疗卫生、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等领域,纺织工业应用其高新技术,还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纺织行业的应用基础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应用基础研究的具体问题,香港理工大学教授李翼对纺织工程科学化数量化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他认为,虽然利用纤维材料制作纺织品和服装的加工技术已经积累了上万年,近代纺织机器加工工业也有了超过300年的历史,但纺织科学的理论基础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纺织行业设计产品的科学化程度相对较低,科学地将纺织工程数量化应用在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仍然是个严峻的挑战。为此,需要建立系统的理论框架,以系统工程的观念将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工程技术应用结合起来,研究探索纺织服装与人体生理、生命过程、医疗、行为和健康的内在联系,研究开发将纺织服装产品设计和制造科学化、数量化的工程设计系统。

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需加强

纺织科技创新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已成为业内共识。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认为,纺织产业未来新的增长极——产业用纺织品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性,其需要多种原料、多种技术的复合,其应用领域、使用环境千差万别。北京服装学院教授王锐则分析指出,纺织服装应当是科学、艺术、时尚的结合品,她认为意大利品牌之所以如此风靡,品牌附加值如此之高,就是因为其赋予了产品丰富的科技、文化与艺术内涵。

姚穆指出,开发产业用领域最终产品必须要“政、产、学、研、用”相结合,还要针对各类需求开发新纤维品种和新纺织加工工艺、设备,开发一系列检测技术和仪器,建立一系列新标准。在政府主导下,纺织产业要甘当配角,将最终用户的有关机关和单位推到主导位置,联合开发,为后道工序服务,形成完整产业链和最终产品市场。

本届大会上,一些代表就其他领域的经验与方法如何应用于纺织业进行了探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王革博士认为,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有利于解决行业关键技术对外依赖、技术创新与产业及市场脱节、科研资源缺乏有机整合等现实问题。技术创新路线图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汽车业,后被摩托罗拉等一批企业采用,之后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世界范围内多个国家应用,目前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工具。王革特别强调,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是个系统工程,必须拥有核心专家团队,明确产业目标和主导产品,明确主要技术方向,分析评价并推荐关键技术。同时,还要进行知识产权、竞争力、政策等多层面、多要素的分析。

“同行交流是促进,跨行交流是飞跃”,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教授级高工施楣梧对此体会颇深。他在会上阐述了用TRIZ理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与方法促进纺织科技创新的观点。TRIZ理论是由前苏联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在分析研究250万份专利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有关发明创造所遵循的客观规律。其基本观点是:首先,无论是一个简单的产品还是复杂的技术系统,其核心技术的发展都是遵循着客观规律发展演变的,从专利申请数量、专利等级等客观参数可以预知其所处的成长状态;其次,同一条规律往往已经在其他领域产品或技术领域反复应用,很多创新实质上是其他领域技术在一个新领域的应用;再次,人们只要遵循产品及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能动地进行产品设计并预测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创造发明和创新并不是少数天才的专有能力,一般人都能够通过学习来掌握创新技能。

对纺织行业而言,这些基本观点的重要性在于,如果勤于研究、借鉴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分析技术发展规律等,就能够发挥全体员工的智慧进行创新,同时对提高领导的决策能力、技术创新者的创新效率都有重要作用。

人才培养要不拘一格

人才培养是当前行业发展的重要工程。本届大会上,为纺织工业技术创新作出突出贡献的一批人才获得了表彰。东华大学俞建勇教授摘得“2011中国纺织学术大奖”;天津工业大学程博闻教授、香港理工大学胡金莲教授、江南大学蒋高明教授、浙江理工大学邵建中教授、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施楣梧教授级高工、北京服装学院王锐教授、中国昆仑工程公司周华堂教授级高工、东华大学朱美芳教授8位纺织人才被推选为“2011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正如俞建勇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激动而忐忑”的心情,中国纺织科技创新尤其是人才培养的现状也令人激动而忐忑,未来的道路上,机遇与挑战将并行。

程博闻、胡金莲、蒋高明、王锐等部分获奖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纷纷表示纺织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很多企业每年都在不断地招聘人才,学校培养的专门型人才,一经毕业就被企业抢走,供不应求。但同时,他们深刻感受到中国要由纺织大国转变为纺织强国,人才培养的压力巨大。如何建立起良性循环的、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人才梯队,如何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是行业当前面临的难题。他们一致认为,学校应该创造有利条件,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构成,各学科之间要实现有机融合,通过学科交叉实现创新。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陶肖明在大会主题发言时以达芬奇和史蒂芬·乔布斯为例说明人才培养必须不拘一格。达芬奇多才多艺,既是画家,又是雕塑家、哲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等。而为苹果公司和世界IT业屡次创造奇迹的乔布斯同样兴趣广泛,他既是发明家又是企业家,他的创新能力让世界为之震惊。陶肖明认为,纺织行业的科技创新,绝不能仅仅局限于行业内部,要博采众长,利用计算机等其他行业的最新成果以及可借鉴的成功发展模式,促进行业发展。她认为中国教育界应该反思,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兴趣特长,使其不被束缚地敢于创新。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会长孙瑞哲告诉记者,事实上,世界各地一流的纺织学术人才中,华人占有不小的比例。但是,国内还没有充分利用已经积淀起来的深厚的学术底蕴。他希望通过学术奖项评选等工作,促进全行业的人才培养,提升纺织科学在整个国家学术领域的地位。

本届年会上,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是,东华大学等一批纺织高校的硕士生、博士生积极参会,并和与会人士积极互动,一方面通过会上获得的信息指导其在学校的实验项目,另一方面也更早接触行业,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杜绝形成“学术高高在上”的观念。

产学研可行合作路径值得探索

当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实现有效对接的一个基本途径,就是“产学研用”相结合。行业内很多人士已经在这条路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问题仍然不少,尤其是各环节之间如何实现既分工明确,又有机合作。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程学忠指出,产学研合作是个世界难题,国外这种模式的实现有几种路径。以美国为例,他们以项目或课题为依托,在世界范围内选择各领域满足需要的人才临时组成团队,在项目结束时即解散团队。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多学科交叉方便,人力、财力、物力得到有效利用,缺点则是团队观念不强,协作不紧凑。日本则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以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主导目标,将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的各个环节,分段式解决。政府在科研成果的研究及应用推动上给予大力支持,国家相关部门及科研力量进行辅助。相比之下,中国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比较混乱,而且总体来讲,还难以做到学术带头,重复研究较多,资源内耗比较严重。而产学研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制度、法规问题,还需要国家来统筹解决。

在俞建勇看来,科研成果要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至少需要具备几个要素。首先,科研选题要抓住产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问题,要能够解决重大需求,比如有利于缓解原料困境、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物质纤维材料、满足国防军工需求的高科技纤维材料等问题。其次,应当形成关键技术群,将与目标相关的多项技术进行整合配置,实现重大突破。再次,工程化水平要跟上,将科技突破在规模化生产中得以体现。最后,产业化过程中的制造水平、体现消费者诉求的应用水平等要配套。此外,人才队伍、资金等要素也不可或缺。总体来看,必须要形成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战略管理体系。

当前,一些企业在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可能对科研创造效益的愿望过于迫切,甚至违背了科研的规律性,导致了一些不良后果,高校等研究机构希望企业给予理解与支持。同样,企业也希望高校将学术与产业有机结合,不能“空对空”。对此,江南大学教授蒋高明就指出,高校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要把实实在在的东西给企业,不能简单地“将钱从一个口袋转移到另一个口袋”,要实现双赢。

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样引起了业内高度关注。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马秋娟博士就企业专利实务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她看来,“创新+零专利”对企业而言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企业可以通过专利申请实现对创新成果的保护。无独有偶,记者在与一些企业交谈的过程中发现,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十分苦恼,他们对国内超强的复制能力倍感无力,正在思索通过何种途径使得新产品新技术既能迅速推广,又不被他人盗用。申请专利或许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此外,本届年会汇编成册的118项最新科研成果与高新技术孵化项目,体现了纺织行业科技创新的方向,这些成果与项目的产业化、市场化值得关注。

内蒙古尖锐湿疣医院

南京银屑病医院

兰州紫癜医院

成都皮肤病医院